當前位置: 首頁 > 所有學科 > 地理

云南地理位置,云南地理位置詳細介紹

  • 地理
  • 2023-04-29
目錄
  • 云南的人文地理特征
  • 云南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
  • 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
  • 云南的地理位置和環境
  • 云南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 云南的人文地理特征

    云南省位于中國版圖的西南部,與四寬尺川、貴州、廣西、西藏接壤,與緬甸、老撾和越南為鄰。北回歸線從該省慎判高南部橫穿而過。

    淺藍色虛線范圍即云沖嫌南省。

    云南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

    云南的地理位置 云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北回歸線橫貫本省南部. 云南東部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相鄰,北部與四川省相連,西北隅緊倚西藏自治區,西部同緬甸接壤,南部與:老撾、越南毗連.從整個位置看,云南北依廣袤的亞早乎洲大陸,南臨遼闊的印度洋及太平洋.云南省與鄰國的邊界線總長為4060公里,其中中緬段為1997公里,中老段為710公里,中越段為1353公里. 云南省氣候特點 云南地處低緯高原,由于大氣環流的影響,冬季受干燥的大陸季風控制,夏季盛行濕潤的海洋季風,屬低緯山原季風氣候. 全省氣候類型豐富多樣,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高原氣候區共七個氣候類型.云南氣候兼具低緯氣候,季風氣候,山原氣候的特點. 其主要表現為: 一是氣候的區域差異和垂直變化十分明顯; 二是年溫差小、日溫差大 三是降水充沛,干濕分明,分布不均.在我國,每個省的名稱,都有獨特的歷史地理淵源.云南之名雖然出現得早,始于西漢,是全國省名中最早的一個, 但其最初為縣名,后為郡名, 唐代中央王朝封南詔王為“云南王”,“云南”一詞才成為較大地域的名稱,元代正式設立了云南行省后,正式成為省級行政區名稱.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朝在今祥云云南驛設云南縣,屬益州郡.縣名來歷有二:一因山得名,即縣西北百數里有終日與云氣相連的云山,縣在其南,故名云南;二因祥瑞征兆得名.傳說漢武帝夢見吉祥彩云現于白巖(今彌渡紅巖),縣在其南,故名云南.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三路進軍南征,“殺高定,降孟獲,會陸段悉師滇池”,改益州郡為建寧郡,繼而置祥云郡,治所在云南縣(今祥云云南驛),以今祥云一帶為中心,轄青嶺(今大姚)、弄棟(今姚安)、邪龍(今巍山)、葉榆(今大理)、遂久(今麗江)、姑復(今永勝).西晉時又合并了永寧(今寧蒗)和云平(今賓川)兩縣.在300年里,云南縣一直是滇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937年,南詔亡,段思平建大理國后設云南瞼、品甸瞼.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云南行省,改云南瞼為云南州,屬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云南州為云南縣,在今祥云米甸一帶設土司世職12關長官司, 隸大理府.1914年, 因云南縣名與云南省名相重,借“彩云南現,人以為祥”之意,改云南縣名為“祥云”. 雖然從“云南”改燃悄稱“祥云”已有80年,民間仍稱祥云為“小云南”,以有別于作為云南省的“大云南”. 歷史學家有充分理由稱今天的祥云一帶為 “古云南”.這不僅因為從公元前109年到1914年,這片土地以云南稱謂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且,1964年在祥云大波那出土的世界聞名的木槨銅棺說明,早在戰國時代,這里的人們就過著定居生活、使用銅器且冶煉和鑄造技藝已達到相當高超的水平了.1976年至1980年,又在距縣城23公里的禾甸先后出土了銅鉞、矛、钅尊、鋤、雞形杖頭等距今2100多年的西漢早期遺物200余件,為研究云南古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961年,考古工作者還從距祥云縣城3公里的清華古洞內發掘出了新石器時期古人類使用的石刀、石斧.這更說明早在7000多年之前,這里就有了 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以磨光的石器作為生產和生活用具了. 云南迄今發現的新石器文化遺址, 除在滇池周圍的昆明、晉寧、安寧、 祿豐等地較為集中外,范圍更廣地集中在祥云、彌渡、賓川、大姚、大理、洱源、劍川、永勝、寧蒗等歷史上云南縣境內或相鄰地區(史家與“滇池地區”相對應,稱其為“洱海地區”).這說明,歷史上的云南縣和云南郡在云南歷史上舉足輕重. 從前109年漢武帝設云南縣到1382年明太祖降云南州為云南縣的1491年間,歷史學家稱為“古云南”和民間說的“小云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距今祥云城15公里的云南驛.今祥云城舊稱云南城.《蠻書》記載:“今云南城乃品甸,即品澹;亦曰澹瞼,亦曰波州、亦曰波大驛,皆一地也.”937年,大理國主段思平雖設品甸瞼,但與其同“級”并存的云南瞼仍以今云南驛為中心. 縱觀祥云云南驛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其2000多年的歷史中,其政治經濟地位是越來越下降,但它的名稱卻越來越受重視,包容性越來越廣,最終發展成為省級行政區的名稱.這一發展過程和演變現象,在整個中國所有省級行政區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二、人口狀況

    1.人口規模與分布

    據統計,1997年底云南省戶籍人口為4158.9萬人.云南省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東密西疏.中部緯向帶密集,南部、北部稀疏;壩區密集,山區、半山區稀疏.區域人口以及各縣人口分布也不平衡,城鎮密集,鄉村稀疏.

    各少數民族人口分布類型也多種多樣.造成以上特點的原因除了云南特有的地形地貌外,還有其農業生產條件和社會經濟水平以及人口因素.此外,云南省還是一個多民族省份,1990年人口普查表明,云南境內共有51個少數民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超過1千萬的三個省(區)之一.

    2.人口發展歷史回顧

    建國以來,云南省的人口過程既與全國有一致性,又具有山區、邊疆、多民族特征,同時,不發達經濟條件下的人口特征在云南表現得十分明顯.從1949-1990年,除個別年份外,云南的人口總量一直處于遞增狀態,凈增人口的絕對量逐年加大,到80年代初達到頂點.40多年間,其升降起伏的階段性十分清晰,以人口總量增長速度描述,可概括為“高速-停滯-超速-高速-平穩”這樣五個階段.與全國人口發展變化趨勢相比較,云南人口過程則相對遲緩.其人口過程發生實質性的、有計劃地發展是從1979年開始的.

    此后,人口增長速度的升降跳躍隨年代推移逐漸平緩,顯示出政策的逐步穩定和人口發展的逐步適應,“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穩定型人口再生產格局已經確立.

    3.人口性別與年齡構成

    從中國第一次人口普查到第四次人口普查,云南省的人口性別比一直呈逐漸升高之勢,到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已超過100,以后一直在100以上并逐步上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云南省總人口性別比為105.67,其構成仍在正常范圍內.但不同年齡組、地區之間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性別構成存在一定差異.1997年,云南省4158.9萬人口中,0-14歲組人口有1133.8人,占總人口比重為27.26%;15-64歲組人口有2767.8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66.55%;65歲及以上人口為257.3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6.19%.總負擔系數為50.26%;少兒負擔系數為40.96%;老年負擔系數為9.29%.

    4.人口生育水平及變動趨勢

    云南省自80年代以來婦女生育模式發生了很大轉變,低齡組生育比重增大,分年齡組的峰值生育率從1981年的262.96‰下降為1989年的234.21‰,生育年齡相對集中.1997年,云南省人口出生率為20.8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2.91‰.根據四種方案預測,云南省育齡婦女未來總和生育率還會下降,但下降速度將慢于80年代.由于60-70年代末長達17年的生育高峰的影響,未來出生人口還將受到育齡婦女人口群的極大沖擊.但不論哪個方案,從90年代中期起,未來一個時期之后出生率也將呈下降走向.預計到2000年,云南省總人口將達到4240萬人;2010和2020年將分別達到4613.08和4874.43萬人,到2040年以后才逐步趨降.

    5.人口死亡水平和預期壽命

    從1953年起,云南省人口死亡水平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死亡率曲線的變化趨勢則與全國是一致的.1990年,云南省人口死亡率為7.92‰,1997年為7.91‰,可見近年來云南人口死亡率處于穩定中稍有波動.其特點是,死亡人口的年齡分布重心向高年齡組移動,嬰幼兒死亡率迅速下降,分年齡死亡率曲線從“U”型向“J”型轉變.但全省死亡率存在著地區、城鄉、民族、性別等差異.其原因在于云南人口年齡構成以及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1990年,云南出生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64.55歲,比1981年的61.62歲提高了2.93歲,主要是由于少兒死亡率下降引起的.但平均預期壽命同樣存在著地區、城鄉、民族以及性別差異.

    6.人口婚姻狀況及家庭規模與類型 從80年代以來,云南省15歲及以上人口的早婚現象已普遍減少,20歲以前未婚率普遍提高,分年齡的男女未婚狀況變化不均衡,且男性未婚率明顯高于女性,各年齡組未婚人口均呈現男多女少,未婚人口性別比為兩頭低中間高,終生未婚率較低,且男性高于女性,全省總人口的未婚率有所下降.1997年,云南省3025.1萬15歲及以上人口中,男性為1522.3萬人,女性為1502.7萬人,其中未婚男性為377.5萬人,未婚女性為251.7萬人;初婚有配偶男性為1024.8萬人,女性為1055.6萬人;再婚有配偶男性為46.7萬人,女性為45.6萬人,;離婚男性為16.4萬人,女性為14.5萬人;喪偶男性為57.0萬人,女性為135.3萬人.

    從家庭規模和類型來看,近20年來,云南省總人口的增長得到了有效控制,而總戶數卻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而迅速分化并增長,因而家庭戶戶均人口規模也日趨縮小.但家庭戶平均規模的存在城鄉、地區、民族差異,少數民族家庭比漢族家庭規模大.隨著經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城鄉家庭平均規模和構成也將日趨接近.從家庭戶類型來看,全省家庭以二代戶居多,三代及以上崐戶家庭仍占一定比重,且家庭戶類型城鄉差異顯著.總之,家庭結構小型化,核心家庭逐漸增加.1997年,云南省家庭戶規模為戶均3.95人.

    7.人口老齡化狀況

    1990年中國第四次人口普查,云南省的人口年齡結構已經達到成年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67%,此后逐步向老年型邁進.隨著人口控制的繼續及長壽水平的提高,云南省老年人數量和比重還將增大,預計到2008年左右,全省老年人口將達到477.0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0.42%,屆時云南省將進入老年型社會.

    8.人口文化素質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表明,全省人口總體文化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與1964年人口文化程度相比,26年來全省人口文化程度發展了巨大變化.每10萬人口中擁有各種文化程度的人數都有所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各種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均有所提高,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有了較大發展.

    1997年統計,云南省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達46.5萬人,高中文化的達220.9萬人,初中文化的達799.0萬人,小學文化的達1844.0萬人.但是,云南省人口的文化素質還遠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還應切實抓好15-44歲青壯年的掃盲工作以及提高學齡兒童的入學率和在校生的鞏固率,杜絕新文盲的產生.

    9.人口遷移與流動

    1990年普查結果,1985-1990年5年間,云南省際人口遷移量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按由多到少排列,僅占第20位,而云南省總人口排第14位,遷移人口量明顯偏低.在全部遷移人口中,省際遷移為53.18萬人,占總遷移量的42.07%,屬于省際遷移比重較高的省區之一.其中外省遷入25.43萬人,遷往省外27.74萬人,遷出大于遷入,凈遷出人口2.31萬人.在省際遷移中,各個大的地區之間差別很大.西南地區是遷入云南人口最多的地區,其次是中南和華東,遷入人口最少的是東北地區.省內遷移仍是人口遷移的主體部分.人口遷移的最重要原因是經濟活動,男性更傾向于經濟型遷移,而女性則更傾向于社會型遷移.1990年人口普查結果,云南省流動人口為90.79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61%.云南省人口的遷移與流動表現出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許多特征,與東南沿海及內地省區有較大差距.隨著西部地區開放步伐的加快,與周邊國家邊境貿易的擴大,云南省的人口遷移與流動必將加快擴展并表現出新的特征.

    10.人口與資源環境

    從耕地狀況來看,云南省已成為一個人多地少的省份.盡管水資源豐富,但由于時空分布不均和水土資源組合不合理等關系,不少地區仍有“水荒”之患,加之近年來水資源污染范圍擴大程度加重,進一步減少了水資源的可利用量.草場退化,牧場日益縮小,自然生態環境不斷遭受破壞,人為亂捕濫殺,許多珍稀動物瀕臨滅絕.此外,盡管糧食總產持續上升,但人均占有量卻徘徊不前,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人糧矛盾十分尖銳.為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要,植被和土地資源遭破壞,能源供應緊張,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許多地方水質、大氣污染嚴重,生態平衡趨于失調,各類自然災害發生頻率、程度、受害面積都有增大趨勢.

    11.少數民族人口

    云南省少數民族人口數居中國第二位,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超過1千萬的三個省(區、市)之一.1990年普查結果,全省少數民族共52種,人口達1235.81萬人.由于民族種類繁多,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文化、宗教派別等也種類繁多.婚姻家庭形式多樣,人口發展和人口類型的基礎也迥然不同.少數民族人口分布具有多樣性和變化發展,其格局越來越向散居和交錯雜居的方向發展.少數民族出生率和婦女生育率高于全省漢族以及全國平均水平,而整體文化素質卻低于全省以及全國水平.家庭類型以二代戶和三代戶占絕大部分.少數民族的職業構成較漢族落后,但其向現代經濟要求方向的轉變則比漢族快. 云南氣候特點云南氣候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具有低緯氣候、高原氣候季風氣候的特征.省內各地由于地形復雜、海拔高度差異懸殊,致使各地氣候千差萬別.省內從南到北出現北熱帶、南亞熱帶北亞熱帶、高原氣候區(北溫帶) 等七種氣候帶類型.云南有濕潤、豐濕潤、半干旱三種水份類型區.在低緯度、高海拔地理條件綜合影響下,受季風氣候的制約,形成了云南四季溫差小、干濕季分明,垂直差異顯著的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的特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溫年較差小.冬干夏雨,雨熱同季.冬干夏雨,雨熱同季.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云南省氣候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地區差異懸殊,季節分配不均勻,年際變幅較大,氣象災害頻繁.光能資源豐富,光合生產潛力大.熱量資源充裕,作物生長季節長.雨量充沛,年內季節變化大.云南氣候資源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多樣性、有效性、多宜性等幾個方面.云南氣候類型復雜多宜性等幾個方面.云南氣候類型復雜多彩,氣候資源豐富多樣,為云南工農業生產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自然環境.

    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

    截止2018年,云南下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包括17市轄區、16縣級市、67縣、29自治縣。

    8個地級市: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昭通市、保山市、麗江市、普洱市、臨滄市。

    16個縣級市:安寧市、宣威市、水富市、騰沖市、芒市、缺敗蠢瑞麗市、瀘水市、香格里拉市、大理市、楚雄市、蒙自市、個舊市、開遠市、彌勒市、文山市、景洪市。

    擴展資料:

    云南各市旅游景區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昆伏陪明、大理、麗江、建枯扮水、巍山、會澤 。

    國家A級旅游景區:昆明市石林風景區、麗江市玉龍雪山景區、麗江古城、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普達措國家公園、騰沖地熱火山風景名勝區、昆明世博園 。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理風景名勝區、西雙版納風景名勝區、三江并流風景名勝區、昆明滇池風景名勝區、騰沖地熱火山風景名勝區、瑞麗江─大盈江風景名勝區、九鄉風景名勝區、建水風景名勝區、普者黑風景名勝區、阿廬風景名勝區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祿豐縣黑井鎮、會澤縣娜姑鎮白霧村、劍川縣沙溪鎮、騰沖縣和順鎮、云龍縣諾鄧鎮諾鄧村、石屏縣鄭營村、巍山縣永建鎮東蓮花村、孟連縣娜允鎮。

    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紅河哈尼梯田。

    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中國南方喀斯特(昆明石林)、澄江生物群。

    云南的地理位置和環境

    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位于東經97°31′至106°11′,北緯21°8′至29°15′之間,北回歸線橫貫本省南部,屬低緯度內陸地區。全省東西最大橫距864.9千米,南北最大縱距990千米。

    全省國土總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東部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北部與四川省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自治區,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老撾、越南毗鄰。云南有25個邊境縣分別與緬甸、老撾和越南交界,國境線長4060千米,其中,中緬邊界1997千米,中老邊界710千米,中越邊界1353千米。

    地形

    云南省是一個以高原山地為主的省份,地形的類型極為多樣化,包括高原、山原、高山、中山、低山、丘陵、盆地、河谷兆橡等。其中大約山地占84%,高原、丘陵約占10%,盆地、河谷約占6%。

    云南省的地勢跟中國整體的地勢差不多,西北高而東南低。全省最高峰是西北部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的梅里雪山,海拔6,740米。最低點是河口縣的紅河河谷,海拔76.4米。

    云南的地形大體上可以以元江河谷為界,分為東西兩大部分:云南省的東半部稱為云南高原,是云貴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總體上地形呈波濤狀起伏;

    高原上廣泛呈現的是低山、丘陵景觀,在小范圍內可以表現為起伏較為和緩的高原面,這類地形相對平緩的地區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0%左右。云南省的西半部是著名的橫斷山脈或稱滇西縱谷區,特征是高山、峽谷相間。

    云南省的主要山脈,在西半部有高黎貢山、怒山、云嶺、哀牢山、無量山、梅里雪山、玉龍雪山、蒼山等。

    擴展資料:

    氣嘩正候

    云南氣候基本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型,立體氣候特點顯著,類型眾多、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干濕季節分明、氣溫隨地勢高低垂直變化異常明顯。

    滇西北屬寒帶型氣候,長冬無夏,春秋較短;滇東、滇中屬溫帶型氣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滇南、滇西南屬低熱河谷區,有一部分亂猜悔在北回歸線以南,進入熱帶范圍,長夏無冬,一雨成秋。

    在一個省區內,同時具有寒、溫、熱(包括亞熱帶)三帶氣候,一般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溫度平均遞降0.6~0.7℃,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景象別具特色。

    參考資料:-云南

    云南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云南,簡稱云(滇),省會昆明,位于中國西南的邊陲,是人類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云南元謀人,是截團讓至2013年塌散局為止發現的中國掘租和亞洲最早人類。

    戰國時期,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說法是因位于“云嶺之南”而得名。面積39萬平方千米,占全國面積4.11%,在全國各省級行政區中面積排名第8。總人口4596萬(2010年),占全國人口3.35%,人口排名為第12名。下轄8個市、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

    與云南省相鄰的省區有四川、貴州、廣西、西藏。云南3個鄰國是緬甸、老撾和越南。北回歸線從該省南部橫穿而過。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美无码五月天|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毛片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观看| 夜夜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 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无码| 亚洲精品9999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下载|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 久99久无码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 无码午夜成人1000部免费视频 |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专区| 亚洲无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无码 |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亚洲AV无码成H人在线观看| 国语成本人片免费av无码|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一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富二代| 久久av高潮av无码av喷吹|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蜜桃|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丰满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精品干练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无遮掩无码h成人av动漫|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 无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播放| 老司机无码精品A| 亚洲伊人成无码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