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美術?《皇后西奧多拉和她的隨從》。拜占庭藝術風格主要體現在教堂的鑲嵌畫中,圣維塔萊教堂祭壇兩側的鑲嵌畫是拜占庭美術的著名作品。畫中正面站立的人物形象表現了一種美的理想,其有著纖長的形體,端正的面孔,專注的大眼睛,莊嚴的神態和華麗的衣飾。那么,拜占庭美術?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拜占庭存在的時間從330年到1453年土耳其將其征服為止,中心在君士坦丁堡。拜占庭藝術源自羅馬藝術,但很快就演變成為東西方融合的藝術。拜占庭藝術更多地具有東方的裝飾性和抽象性特色,同傳統的歐洲藝術分立而自成體系,并在1000年的時間中始終保持著發展的連續性。
早期拜占庭雕刻延續著希臘羅馬古典藝術的傳統,但很快新的風格從中發展起來。5世紀時一些雕刻采用了非寫實的構圖與造型,并在造型上強調精神性、表現性。這一點也是拜占庭藝術的典型特色。
在10世紀的破壞圣像運動后,雕刻在拜占庭藝術中已不占據重要地位,圓雕作品幾乎完全消失了。雕刻主要存在于建筑裝飾雕刻和石棺雕刻中。而裝飾雕刻在拜占庭式教堂中,僅僅被用于柱頭、門窗上楣和石制祭壇的屏飾等處,其形式多為淺浮雕和透雕,鑲嵌畫和壁畫取代了雕刻成為教堂中主要的裝飾手段。在建筑物的裝飾雕刻中很少表現人物形象,而主要是用透雕的手法表現以樹木、花草、鳥獸及抽象紋樣為母題的裝飾圖案。浮雕形式也被拜占庭的雕刻家作了較為平面化的處理,他們的浮雕作品類似于略有一些起伏而具有一定明暗效果的繪畫。
拜占庭時期保存下來的最著名的木雕作品是圣薩比納木門教堂的兩扇木門,它作于5世紀中葉,兩扇木門各有14塊嵌板,現有些已經佚失,嵌板上有表現圣經內容的浮雕,這些浮雕在人物造型和構圖上完全采取同當時繪畫性一樣的形式。
拜占庭藝術鑲嵌畫的代表作是《皇后西奧多拉和她的隨從》。
意大利拜占庭帝國時期鑲嵌畫《狄奧多拉皇后與侍從》:此畫是皇后與侍從向基督獻祭的場景。畫中人物疏密有致主次分明,環境豐富多樣,色調和諧統一。畫家用金色做背景,在半透明彩色馬賽克下貼一層金箔獲取華麗效果,創造崇高圣潔的靈化世界。宮女衣飾華美艷麗,與華貴的金色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皇后西奧多拉和她的隨從》的背景內容:狄奧多拉出身低微,曾是一名馬戲團演員,后成了拜占庭帝國的皇后。畫家在這里描繪了她與宮廷女官以及侍衛向基督獻祭的場面。
藝術特點:畫中人物的排列組合疏密有致,主次分明;其次是環境的描繪豐富多樣。整幅畫面的色調和諧統一。畫家在創作中大量運用金色做背景,甚至在半透明的彩色馬賽克之下先貼一層金箔以獲取金光燦爛的華麗效果,從而創造出一個匪夷所思的崇高圣潔的靈化世界。
宮女們的衣飾色彩異常華美艷麗,大塊的白色、灰紫色、黃褐色、絳紅色、蔚藍色、翠綠色與閃閃發光的金色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關于拜占庭
拜占廷帝國(英語:Byzantine Empire;395-1453年),又譯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
拜占庭美術也是封建帝國的藝術。
拜占庭美術首先是宗教美術。拜占庭建筑是基督教教會的建筑,繪畫作品多取材于《圣經》,其形式和人物表情處理都須遵循具有神學意義的傳統模式。
拜占庭美術也是封建帝國的藝術。它炫耀帝國的強大和帝王的威嚴,把帝王表現為基督在塵世的代理人。拜占庭美術還被看作東西方融合的藝術。
它注重色彩的燦爛,裝飾的華麗,強調人物精神的表現。在拜占庭建筑中,大理石鑲嵌畫、壁畫和其他藝術品的繽紛色彩互相輝映,造成一派壯麗華貴的景象。
拜占庭美術在1000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幾次大的風格變化,330年~5世紀為早期,6~8世紀為第一盛期,9~12世紀為第二盛期,13世紀~1453年為第三盛期。
拜占庭美術裝飾:
早期拜占庭雕刻和壁畫在風格上仍是古典的,人物造型有著古典式的自然與優雅。然而,新風格很快就在這種藝術中發展起來,5世紀的一些雕刻在非寫實的構圖與造型及其強調精神性的表現上,已經是拜占庭的了。
石棺雕刻是拜占庭雕刻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這類作品保留了下來。在教堂內部裝飾中,雕刻幾乎僅限于柱頭、上楣和石制祭壇屏飾,其形式多為淺浮雕和透雕。
《皇后西奧多拉和她的隨從》。
拜占庭藝術風格主要體現在教堂的鑲嵌畫中,圣維塔萊教堂祭壇兩側的鑲嵌畫是拜占庭美術的著名作品。畫中正面站立的人物形象表現了一種美的理想,其有著纖長的形體,端正的面孔,專注的大眼睛,莊嚴的神態和華麗的衣飾。
13世紀以前,意大利的繪畫一直在拜占庭藝術的控制之下。所謂拜占庭藝術,是一種受羅馬拜占庭帝國影響而產生的藝術風格,它的特點是高度的程序化,色彩艷麗而人物僵硬,重裝飾而鄙視造型,距離真實非常遙遠。特別表現在宗教畫上,人被“神化”,面神又被僵化,人物沒有個性,形象呆滯僵直。
以上就是拜占庭美術的全部內容,所謂拜占庭藝術(Byzantine art),就是指東羅馬帝國的藝術。大體來說,所有拜占庭的藝術都充滿了精神的象征主義。重視心象,不容有寫實主義的存在。拜占庭美術首先是宗教美術。拜占庭建筑是基督教教會的建筑,繪畫作品多取材于《圣經》,其形式和人物表情處理都須遵循具有神學意義的傳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