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音樂?1、羅伯特·舒曼:代表作有鋼琴曲《蝴蝶》、《狂歡節bai》、《C大調幻想曲》、《童年情景》等。羅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德國音樂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國浪漫主義的優點和弱點。舒曼狂喜的、那么,浪漫主義音樂?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舒伯特是一位浪漫主義代表人,他的作品就能夠體現出特別優秀的浪漫主義,除此之外他還寫出了世界上第1首真正帶有浪漫主義的風格交響曲,也就是第8首交響曲未完成交響曲,還有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都是浪漫主義時期所產生的交響音。
1、 早期:貝多芬、凱魯比尼、韋伯、帕格尼尼、羅西尼、貝利尼、多尼采蒂、舒伯特、徹爾尼。
2、 前期:門德爾松、肖邦、舒曼、李斯特、白遼士、梅耶貝爾。
3、 中期:威爾第、瓦格納、奧芬巴赫、布拉姆斯、小約翰·施特勞斯、布魯克納、弗蘭克、古諾、比才、圣-桑。
4、 民族樂派: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西貝流士、阿爾貝尼茲。
5、 后浪漫主義:福萊、馬勒、理查·施特勞斯、拉赫瑪尼諾夫、埃爾加、格拉祖諾夫。
浪漫主義樂派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后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它產生在十九世紀初。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藝術表現形式也較以前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與風格的形成與發展。
擴展資料:
歷史
浪漫派時期的音樂則可以從1813年E.T.A霍夫曼論述貝多芬的浪漫主義精神開始,到1914年勛伯格提出“不協和音的解放”為止。
浪漫派時期的音樂比起之前的巴洛克時期以及古典時期的音樂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現。相對來說看輕形式和結構。浪漫時期的音樂往往富于想象力,相當多的浪漫時期音樂受到非現實的文學作品的影響,而有著相當大的標題音樂成分。
浪漫主義時期產生了如下的交響樂。
一、浪漫主義時期
浪漫主義是十九世紀初期誕生的維也納古典音樂學派之后的一種新的音樂流派。而在這一階段,音樂家在創作上體現了對主觀情感的推崇、對大自然的喜愛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在藝術表達上,也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產生了一種浪漫主義的思想和風格。
作品中充滿了強烈的主觀情緒與個性,每一位作曲家的創作都具有鮮明的個性。作品突出了國家意識,作曲家的創作往往扎根于本土的文化土壤,特別是后期的浪漫主義。
二、產生的作品
1、《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是繼《藍色的多瑙河》后,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一本巨著。1868年完工,于同年6月19日首次在維也納上演,這是作者本人的作品。奧地利的維也納郊外,坐落著一大片茂密的樹林。這里也是維也納眾多著名作曲家的聚集地,那里的美麗景色常常會給他們帶來靈感。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由一個引子和五首圓舞曲組成,后來又有人改編成管弦樂曲和混聲合唱。
2、《幻想交響曲》
法國的柏遼茲是《幻想交響曲》的代表,他是浪漫主題交響樂的創始人。《幻想交響曲》是一本具有文學標題、浪漫主義和自我傳記的著作,其副標題為“一位藝術家的人生片段”,五個章節的故事主線通過比較詳細的文字標題提供給聽眾。
浪漫主義主要用于描述1830到1850年間的文學創作,以及1830到1900年間的音樂創作。
浪漫主義音樂比起之前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現,相對來說看輕形式和結構方面的考慮。浪漫主義音樂往往富于想象力,相當多的浪漫主義音樂受到非現實的文學作品的影響,而有著相當大的標題音樂成分。浪漫主義的因素,則包含在從古至今的音樂創作當中,而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個時代,因為音樂創作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種表現,而浪漫主義恰恰是想象力的最佳體現
1、羅伯特·舒曼:代表作有鋼琴曲《蝴蝶》、《狂歡節bai》、《C大調幻想曲》、《童年情景》等。
羅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德國音樂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國浪漫主義的優點和弱點。
舒曼狂喜的、熱情的精力增加了他音樂的個人特征。他關注高于他內在自我和靈感的源泉,無論是霍夫曼還是克拉拉。
2、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代表作品包括歌劇《費德里奧》、《D大調彌撒》、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等。
創作于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此后20余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并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
3、舒伯特:代表作:《未完成交響曲》;d小調弦樂四重奏《死神與少女》、鋼琴五重奏《鱒魚》、C大調弦樂五重奏、鋼琴曲《流浪者幻想曲》、A大調奏鳴曲和配劇音樂《羅莎蒙德》等。
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后一位巨匠,現聞名天下的《搖籃曲》便是在他的筆下完成的。
4、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代表作品有:鋼琴協奏曲2首、鋼琴三重奏、搖籃曲、幻想曲、回旋曲、變奏曲等,共21卷。
以上就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全部內容,1、《邀 舞》—Aufforderung zum Tanze Op.65,原為鋼琴曲,作于1819年,由卡爾·瑪里亞·恩斯特·馮·韋伯1786-1826(德國人,德國民族音樂先驅,代表作《魔彈射手》)所作。后來由柏遼茲編配成管弦樂曲,使之名聲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