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的地理意義?1、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線、分水嶺;2、我國地勢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3、我國山西省和山東省的行政分界線。太行山形勢險峻,歷來被視為兵要之地。從春秋戰國直到明、清,兩千多年間烽火不息。公元前650年,那么,太行山的地理意義?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太行山是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線、分水嶺;是我國地勢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是我國山西省和山東省的行政分界線;阻擋東南季風向西北內陸深入,導致太行山東部降水比西部多;阻擋西北季風向東部,減弱寒潮對華北平原的影響等。
太行山的地理意義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東部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西側的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干草原地帶,兩側的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征也存在明顯差異。太行山脈多東西向橫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時有著名的“太行八陘”。
太行山脈位于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400余公里。它是中空磨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氣候特點:從氣候上看,太行山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雖四季分明,但冬長夏短。在這里四季分隱升明,但明顯的冬長夏短,冬季長達半年,夏季兩個月不到。
太行山年平均氣溫在10℃左右,氣候條件與承德相近。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5℃,平均最低氣斗攜斗溫在-10℃左右;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為23℃,平均最高氣溫在28℃上下,偶爾會出現高溫天,但概率可以說是相當低。
太行山橫跨我國三個省份,有著大幅度的歷史形成歷程,景色是比較迷人的,所以是中國的脊梁。當地的氣溫濕潤,海拔占據600米左右,是重要的地理界限,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占據著獨特的地勢。
太行山有著讓人身臨其境的風景,在兩大文明發源地之間,阻斷了所有的物資交流。地貌具有獨特性,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是獨特的地理山脈,包含了文化山脈,是精神山脈的象征,有著驚世駭俗的風景。
1、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線、分水嶺;
2、我國地勢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
3、我國山西省和山東省的行返族政分界線。
太行山形勢險峻,歷來被視為兵要之地。從春秋戰國直到判世唯明、清,兩千多年間烽火不息。公元前650年,齊伐晉,入孟掘培門、登太行。齊桓公曾懸車束馬窬太行。公元前263年,秦國攻伐韓國,在太行山“決羊腸之險”,一舉奪韓滎陽。公元前204年,劉邦被困于滎陽、成皋之間,他采納酈食其的建議,北扼飛狐之口,南守白馬之津,終于轉危為安。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東部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西側的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干草原地帶,兩側亂喊拆的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征也存在明顯差異。太行山脈多東西向橫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時有著滲滲名的“太行八陘”。
太行山的形成過程
約在240萬年前開始大幅度隆起并逐漸形成。
在六億年以前,太行山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后來經過了頻繁的地殼活動,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時進時退,當海退時,這里沼澤廣布,氣候溫暖潮濕,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區豐富的煤炭資源。
以后的一次次地殼活動,使太行山脈逐漸隆起。后又與東西的華北大平原斷裂,形成太行東部陡峭、西部徐緩的地貌形態。
太行山的地質地貌
太行山的地質地貌開始形成于大約25億年前元古代,約在240萬年前開始大幅度隆起并逐漸形成。
太行山位于我國中部,大地構造位置位于華北陸塊中南部,新生代東亞裂谷活動形成的中國東部巨型盆嶺構造系的太行山隆起地帶,區內新構造運動發育,特征明顯。太行山地區有25億年以上的地質發展史,具有典型的地臺型地殼結構。
太古界為大洋優地槽環境,形成了區內最古老的變質巖系結晶基底;從中元古界濱海環境到古生界典型的陸表海環境,均為穩定的地臺發展階段,形成了巨厚的陸源碎屑一碳酸鹽巖沉積蓋層。
以上就是太行山的地理意義的全部內容,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東部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西側的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干草原地帶,兩側的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征也存在明顯差異。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