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人教版小學音樂四年級 一年級音樂上冊教案人音版 小學音樂小螺號教案 人音版四年級上冊全套教案 踩雨歌曲四年級上冊簡譜
一、教材分析:
歌曲《哦,十分鐘》是一首2/4拍,D宮調式,二段體結構的兒童歌曲。曲調歡快、活潑,語言形象生動。歌曲通過對孩子平日課間十分鐘的描寫,表現了孩子們在緊張的學習后自由歡樂的心情。第一段節奏緊湊,曲調反復出現了活蹦亂跳的孩子們在課間輕松,快樂的形象和喜悅的神情。第二段音調轉為舒展,第一句與第二句運用旋律的模仿手法,四度、三度的跳進。“哦,十分鐘”唱出了孩子們對課間十分鐘的由衷歡迎。
二、教學目標:
1、準確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哦,十分鐘》,學習通過音樂(演唱歌曲)的方式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
2、在簡單的模仿與創造中,掌握歌曲的基本節奏。在音樂活動中與他人友好相處,交流合作。
3、讓學生學會合理安排課間十分鐘,通過休息能更加有精神的投入學習。
三、教舉配學重點:
準確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哦,十分鐘》,用歌聲表現出快樂的情緒。
四、教學難點:
帶休止的切分節奏的演唱,及個別音的音高。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 課件 鋼琴 課堂樂器
六、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
【組織教學】
1、聽音樂進教室《課間十分鐘》
2、師生問好
一、【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好,很高興和大家一起走進敏答亮今天的音樂課堂,請同學們 把身體坐端正!誰能告訴老師平時在學校里,除了上課,你們都做哪些游戲或者是有意義的活動?(生說,你真勇敢,你們的游戲真好玩等等)
2、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組圖片 ,請同學們認真觀看圖片,(播課件),告訴老師他們都在課間十分鐘里做些什么?
3、師:是呀!看到那么多好玩又有趣的游戲,同學們喜歡嗎?老師小時候也很喜歡玩這樣的游戲,快樂的課間十分鐘帶給我們無限的歡樂,人們把這寶貴的十分鐘編寫成了一首非常好聽的歌曲,《哦,十分鐘》,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歌曲。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20頁,板書課題。
二、【寓教于樂】
師:同學們,當你們聽到課間十分鐘的鈴聲響起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開心,激動······
師:恩,請大家帶著這樣的心情來讀一讀這個題目。(播放課件)
生:哦,十分鐘!
師:我們一起來聽聽這首歌曲,大家仔細聽一遍,然后告訴老師歌曲帶給你什么樣的情緒?
師:誰來告訴老師,這首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
生:情緒(歡快、活潑)
師:歡快的,高興的,是呀!歌曲帶給我們高興歡樂的心情。這首歌曲是不是真的能讓大家感覺非常快樂輕松?誰能有感情的讀一下歌詞?(生讀歌詞)
師:他讀得真好,讓我們感受到了對課件十分鐘的向往,請同學們仔細聽老師讀歌詞,想想老師與剛才這位同學讀得有什么不同?(師按節奏讀歌詞)。
師:你們能模仿老師讀一讀嗎?(齊讀,你們模仿得真棒)
(一)唱譜
1、師:這么好聽的歌曲,老師忍不住也想唱一唱,你們想不想聽?(想),不過老師有一個小要求,聽完之后告訴老師歌曲由幾個樂段組成?(師唱生拍手伴奏)
生:歌曲分為兩個樂段。
第一樂段:情緒活潑,
第二樂段:優美、抒情。
意圖:整體感受歌曲的情緒,培養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 FFKJ.Net]的音樂聽辨及感受能力
2.(播放課件)我們先來學習歌曲的第一樂段,你們能不能試著用“啦”來模唱歌曲呢?(老師彈一句,同學們唱一句)
3、剛才同學們唱得真好,你們能不能加入歌詞唱一唱呀?好我們試一試。
4、歌曲中橋寬有哪幾句曲譜是相同的?誰來告訴老師?(你真會觀察) 看譜子提示學生歌曲(播放課件)
55 34 |5 0|這個小短句在歌曲中出現了四次,但有一次55 34 |5 —|是長音“5” (演唱時注意區別這兩個地方)
5、請同學們帶著高興歡快的心情,完整地演唱歌曲的第一樂段。
6、能不能試著唱一下第二段歌詞?(你們學得真快)
7、(播放課件),學習歌曲的第二樂段。
師:你們能唱一唱嗎?
師:那請同學們也來一起感受一下這樣快樂的感覺,來跟著琴用“啦”試唱一下歌曲的旋律!(注意速度放慢)
8、再加歌詞
9、師:大家在演唱過程中,有沒有覺得哪里特別難唱?
生:有! 0 4 3這里!(播放課件)
師:恩,像這樣的節奏類型我們叫它帶休止符的切分節奏!
師:我們一起用手來打一下切分的節奏!仔細看,老師是用什么方法來演唱這一句的!請同學們一起來試試!
生:(學習,演唱)
10、師:很好,接下來我們來看后面,有個特殊的符號,有同學認識嗎?
生: 反復記號!
師:恩,沒錯,反復跳躍記號
大家看,(出示完整歌譜)我們試著把前面的第一段歌詞唱進1號房子,通過反復,把第二段歌詞唱進2號房子。
11、能不能唱一下第二段,這一段與第一段有什么區別?(帶休止符的切分節奏一樣,音高和時值不一樣)
12、對比聽唱(播放課件)
(二)完整演唱歌曲!
1、師:請同學們想一想應該怎樣演唱這兩樂段的歌曲呢?(第一樂段輕快,活潑;第二樂段舒緩,連貫。)
2、師:好,那我們試著把這2樂段不同的情緒唱出來吧!
3、體會著歌曲的情緒,把兩段歌詞連起來演唱一遍好嗎?
三、【拓展延伸】
1、歌曲接龍的小游戲(男女生接龍,第二樂段合)
2、加上拍手及其他動作演唱一遍
3、同學們,想不想聽一聽老師小時候學過的歌曲,《哦,十分鐘》。(播放課件)
4、請同學們看看我們四小豐富多彩的課間十分鐘吧!(播放課件)
四、【完美結課】
師:“同學們,你們需要課間十分鐘嗎?為什么?”
生:需要!(因為上課太緊張了。)
教師小結:在課間十分鐘,我們可以輕輕地唱歌,和同學們談談開心的事情,還可以玩玩游戲,這些能使你得到放松。當然,一些過于興奮的活動會使你的身體和精神更加疲憊,反而不利于學習。老師相信只要大家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合理利用十分鐘,大家就一定能夠擁有快樂十分鐘!
師:同學們,現在屬于你們真正的快樂的十分鐘到了,讓歡快的旋律伴著你們的歌聲去享受你們愉快的十分鐘吧!
(學生邊唱著歌曲,邊加動作,走出教室)
吉祥三寶
教學目標:
感受歌曲里一家三口唱歌的快樂,能隨音樂用不同的肢體動作表現節奏。
教學重難點:
1、能由淺入深地認識歌曲的結構,通過感觀和體驗,認識到樂曲的特碰豎點。
2、享受用樂器為歌曲伴奏的樂趣,體驗與同伴合作演奏的快樂和成功。
教學準備:
1、已熟悉碰鈴、串鈴和哨子三種樂器的使用方法。
2、每人各一套樂器(碰鈴、串鈴、哨子)。
教學過程:
一、完整欣賞音樂,初步感受歌曲歡快的旋律。
1、入室完整地欣賞歌曲。
導入語:今天梁老師為你們帶來了一首非常好聽的歌曲,你們想不想聽?聽完后你要告訴我你的感覺是怎么樣的?這首歌曲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2、小結:原來這是一首蒙古族的問答歌。
3、演示課件,第二遍完整欣賞歌曲。
提出要求:“這次我們來聽聽蒙語版的歌曲,請你們聽聽歌曲里共有幾段?到底是不是有問有答的?每一段是誰問誰答的?”
4、小結:三段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自由講述,老師作總結)
二、分段欣賞歌曲,用身體動作表現歌曲不同的演唱。
1、欣賞第一段,用不同的動作為歌曲伴奏。
――“現在我們來欣賞第一段,請用不同的動作為不同角色伴奏,但注意要一拍一拍來打節奏。”
2、能做出代表動作的學生示范。(大家學著做)
3、激發學生做出女兒和爸爸同時出現的動作。
――“女兒來了(拍手),爸爸來了(跺腳),那么女兒爸爸一起來的時候怎么辦呢?”
4、欣賞第二段,創編不同角色的動作。
――“第二段又是誰問誰答的呢?那么媽媽聲音可以用什么動作來伴奏呢?”
5、同樣方法欣賞第三段。
6、邊看課件,完整地拍打身體的節拍演奏這首歌曲。
三、選擇樂器進行節奏樂演奏。
1、樂器與歌曲的角色配對。
2、提出演奏要求:“愿意幫助誰就選擇對應的樂器,但是音樂沒開始,我們的小樂器需要先休息的哦。”
3、看指揮,學生進行分角色用樂器為歌曲伴奏。
四、引導學生每人使用三種樂器為歌曲伴奏,感受演奏帶來的成功和快樂。
1、提出演奏方法和要求:邊看圖譜邊操控樂器。
2、初步嘗試看圖譜演奏歌曲。
3、指出需要注意和演奏得不夠好的地方。
4、再次進行演奏。
五、結束部分:
小結:剛才的游戲好玩嗎?今天你們都表現得非常棒,有許多同學的反映相當的敏捷,表揚。那我們把這么好玩的游戲表演給其他同學看好嗎?(離開活動室)
認識樂器薩克斯
教學目標:
1、欣賞薩克斯獨奏《回家》,感受樂曲的款款深情和旋律的悠揚柔婉,以及薩克斯管所獨具的蕩氣回腸的聲音效果對音樂氛圍的營造與烘托。
2、認識吹管樂器薩克斯,了解它的形狀和音色特點。
教學重點:
感受樂曲悠揚柔婉的情緒特點,認識吹管樂器薩克斯,了解它的外形和音色特點。
教學難點:
體驗薩克斯管所特有的音色效果對音樂氛圍的營造與烘托,以及對“家”的主題的深化。
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復習歌曲《故鄉的小路》(鞏固兩聲部旋律和表現歌曲情緒)
2、導入:走在故鄉的小路上讓我想起我的家,家:原本是住所,是可以供人遮風擋雨的地方。家是我們停泊的港灣,家,是溫暖的地方,因為那里,有自己最愛的——親人。
師:今天我們來進入第五單元的學習《溫馨的家》,聽一首樂曲,它的名稱——《回家》
巧燃3、初聽:演奏樂器——薩克斯管
4、了解薩克斯管,課件+ppt
5、了解了薩克斯管,我們再回到樂曲《回家》:首先通過五線譜來視唱旋律(用lu哼唱,唱好旋律中的笑寬大切分節奏、附點節奏和連音線旋律)分小組或男女生演唱旋律,熟悉旋律,其次可以用唱名譜視唱旋律,從而加強對音準的練習和指導,再次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個別范唱
6、復聽:?樂曲有幾個主題,各主題不同的情緒
師:第一主題(旋律平穩、舒展,帶有少許憂傷,表達作者對家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主題(節奏緊湊,十六分音符的加入使得樂曲顯得更加激動,表達作者回家見到親人的喜悅之情)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感受樂曲所要表達的情緒,進一步理解樂曲的內涵
7、再聽:ppt(感受薩克斯所帶來的音樂效果)
回家問候父母,長輩、親人,送去祝福,感受家的溫暖。
可愛的家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弱起小節”,并能在歌曲中運用;
2、技能目標:用氣息支持歌唱,聲音連貫,能用不同的粒度演唱歌曲《可愛的家》,并能用豎笛吹奏此曲;
3、情感目標: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對父母、對家庭的熱愛與感恩之情。
【教學重點】
用氣息支持歌唱,聲音連貫,并能用不同的粒度演唱歌曲《可愛的家》,感受家的溫馨與和諧。
【教學難點】
1、換氣記號處的節奏準確;
2、相似樂句末尾音的音高走向。
【教學準備】
學生:音樂課本、文具盒;
教師:音樂課本、鋼琴、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聊“家常”:
1、同學們,03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一首歌曲曾深深地打動著我的心,今天,我將它帶來了,與大家一起分享。(開始播放《讓愛住我家》的MTV)會唱的同學可以跟著輕輕唱一唱。
2、這一家子帶給你怎樣的感受?請用一個詞語表述。
3、那你能自己家人間一些幸福的事情嗎?
二、學唱《可愛的家》:
2、讓我們仔細聆聽,用心感受:
△歌曲帶給你什么感受?
△讓你感動的歌詞。
3、曲譜教學:
△自學指南:
換氣記號(換氣記號前的音符是兩拍,別唱足,注意悄悄換氣);
四分休止符(每一樂句后都是一個四分休止符,注意停頓);
音高走向(已標識音符的音高走向,要唱準)。
△師單手彈曲譜,生輕唱。
△設問:你覺得什么地方有困難?困難句教學。
△加入左手伴奏,齊唱曲譜。
4、填詞唱:
△讓我們再聽范唱,第一遍靜聽,第二遍輕唱;
△師生接力唱,師先生后,再交換;
△生齊唱。
三、音樂知識:弱起小節
△這首歌曲的拍號是什么?(四四拍子)
△那四四拍子的含義是什么呢?(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四拍)
△這不就得了,那這首歌曲中是否每小節都是四拍呢?(不是,首尾兩小節不是)
2、那我們怎樣解釋這個怪現象呢?(知識點:弱起小節)
3、請四人小組討論這個知識點,你們發現些什么?生答后師生對話總結:
△每小節有四拍的是“完全小節”;不足四拍的是“不完全小節”;
△完全小節的強弱關系是:強、弱、次強、弱;而第一小節是弱,所以也稱“弱起小節”;最后一小節有三拍,是強、弱、弱。
△弱起小節要唱得弱一些,我們來試著唱唱第一句。弱起帶給你什么感受?
四、歌曲處理:
2、mf——f——p——mf
△f處:“雖然沒有大廳堂,冬天溫暖夏天涼”一句,作者表達對家的熱愛時,情緒非常激動,所以要唱得“強”一些;
△p處:“可愛的家庭啊”一句,速度減慢,作者將對這個家的愛又深埋心底,所以,要唱得“弱”一些;
△把這兩句來試試。
3、跟著琴,完整體驗。
4、抽生表演唱。
五、豎笛練習:
2、學生自學。
3、困難處,討論解決,并練吹困難句。注意氣息。
4、集體吹奏。
六、小結:
1、同學們,你們的笛聲雖然還不流暢,但里面有你們的深情;你們的歌聲雖然還不委婉,但里面飽含你們對家的熱愛,在這兒,你想給你的家人怎樣的祝福呢?
2、同學們,讓我們擁有一顆感恩的心,珍惜你所擁有的幸福,別忘了對你的家人道一聲“謝謝”。
3、在《爸媽謝謝你》的歌聲中走出教室。
教師要認真貫徹課標精神,按教材內在規律,結合學生實際來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設計教學過程,避免出現知識性錯誤。 考 網我整理了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音樂教案范文精選,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歌曲《趕海的小姑娘》
教學目標:會唱歌曲《趕海的小姑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御姿粗見過大海嗎?誰來他見過的大海是什么樣子的?
同學分別說出對大海的印象:海水藍藍的咸咸的,海風吹在臉上的感覺很涼爽。
2、看來同學們和大海已經是老朋友了,那同學們再來大海邊有什么呢?
同學:大海邊有沙灘、有貝殼、還有礁石……
師:那今天我要給同學們上的音樂課跟什么有關呢?(大海)對了,首先我把這歌曲唱一遍,同學們仔細聽了,等下我要提問的。
二、教唱歌曲《趕海的小姑娘》
教師范唱《趕海的小姑娘》歌曲一遍,同學們喜歡聽這歌曲嗎?(喜歡)那好,今天我們就認真的學,你們學會了,會比老師還唱得好呢!
1、分樂句教唱歌曲一遍。
2、用琴聲伴奏較唱歌曲兩遍。
3、重點講解休止符和延音的唱法。
三、同學和老師一起把《趕海的小姑娘》完整地演唱兩遍。
結束新課。
教學反思:學生學會唱本首歌曲,積極參與音樂活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表演《趕海的小姑娘》
教學目標:能為《趕海的小姑娘》創編幾個舞蹈動作,并為同學們表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上節課我們學會演唱了《趕海的小姑娘》這支歌曲,今天這節課我們要來給這歌編舞蹈。
二、舞蹈教學
1、老師完整地示范一遍舞蹈,引起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
2、教師請個別學生到前面來模仿和創編舞蹈基本動作。
3、教師分樂句教學
三、活動結束
教學反思: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活動。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欣賞民樂合奏《豐收歡樂而歸》
教學目標:
1、感受樂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達的不同情緒。
2、描述音樂表現的不同情感。
教學過程:
1、第一遍欣賞樂曲《豐收快樂而歸》。感受音樂中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情緒?這種情緒是由什么音樂要素造成的(有自由的散板、中速的優美、快速的歡快等)?
2、教師介紹樂曲。這是民樂合奏《東海漁歌》的第四部分《豐收快樂而歸》,表現了漁民們戰勝風浪之后,滿載豐收快樂而歸的情景。樂曲有三部分構成,每一部分鎮鎮的情緒是不同的,引導學生第二遍欣賞,分辨三個不同的情緒所引發的不同聯想。
3、根據條件,教師可播放電影《海霞》的片段,補充欣賞電影插曲《織魚網》,增加冊明學生對大海邊漁民勞動生活的感性認識。
4、分段欣賞:能分辨三個不同的樂段。
(1)開始是由什么樂器領奏的?
(2)中間樂段抒情的旋律是有什么樂器演奏的?
(3)哼唱第三段的旋律或用打擊樂器為旋律伴奏。
5、開一個音樂發布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如寫一段短文、畫一幅音樂情景圖、演唱或演奏第三段樂段的主旋律等。
教學反思: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音樂的感受。能感受樂曲的不同情緒。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大海啊,故鄉》
教學目標:
1、能夠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
2、用圓潤、流暢的歌聲表達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的感情。
3、通過系列活動激發學生對自己家鄉“三峽 宜昌”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是用圓潤、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
2、難點是通過活動表達對自己家鄉的熱愛。
教學準備:有關大海、三峽的資料,鋼琴、繪畫用品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說一說:形容大海的詞語,你想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樣子的?
2、看一看:大海有關圖片。
二、學唱歌曲:
1、師介紹創作背景及作者:
作者:王立平,歌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喚》的主題音樂,作于1983年。
2、初聽歌曲,說一說,有什么感受?
3、采用聽唱學唱歌曲:
(1)跟錄音學唱。
(2)生試唱,老師糾正錯誤的地方。
(3)指名唱,其他學生點評。
4、討論:怎樣演唱才能更好地表達歌曲的內涵?
5、共同分析,深情演唱,采用多種形式演唱;齊唱;師評價。
三、引導創作:
1、提問:大家對自己家鄉了解多少?
2、欣賞有關“三峽”系列景色(圖片等)
3、提問:你能用哪些方式表達你對家鄉的愛?(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畫三峽”、“頌三峽”、“唱三峽”的主題)
4、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所喜歡的主題,進行創作,師作適當指點。
5、分別展示作品,學生老師分別作簡單點評。
四、小結,結束新課。
教學反思:能感受歌曲所表達的對祖國的真摯情感。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歌曲《小螺號》
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歡用快甜美的歌聲演唱歌曲《小螺號》,抒發少年兒童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心情。
二、學習和正確運用波音、上滑音,充分發揮其在歌曲中的表現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多變的節奏和大跳音程:感受和表現歌曲歡快活潑的情趣。
教具準備:鋼琴、網絡資源。 海螺、小螺號、瓶罐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師生問好。
2、復習《趕海的小姑娘》
三、引入新課
1、出示海螺,啟發學生說出它的名稱和生長的環境,介紹海邊的人們就地取材,將海螺加工制作成小螺號以及小螺號的用途。(傳遞信息)
2、放映大海、沙灘、螺號等幻燈片。(接下來請同學們來看幻燈片,看了這些美麗的圖畫后,你們知道了這節音樂課和什么有關系了吧?)
3、今天我們將要學唱一首新歌,歌名叫“小螺號”。
播放動漫《小螺號》(同學們先欣賞歌曲《小螺號》),感受并說出歌中的“景”是怎樣描繪的?歌中的“情”是怎樣表達的?
(我仿佛見到了寬闊的沙灘,遼闊的大海,海邊還有一個小朋友正在吹小螺號)
4、跟著錄音學唱歌曲,輕聲地模唱幾遍。 好,現在請同學們跟著音樂輕輕地哼唱。
5、講解波音、上滑音,并要求學生找一找歌曲中有波音和上滑音的位置。
6、難點練唱。
(1)大跳音程。 325666
(2)切分音及長音。1 61. 1— 美吔!
7、逐句教唱(側重難點)
8、學生跟琴聲練唱
9、歌曲處理:
情感要求 :
第一樂段(1~16小節)歡快、跳躍有彈性,表達出螺號聲聲和孩子們 期盼的心情。
第二樂段(17~28小節)舒展優美、親切自然。 整體情緒:歡快、活潑、甜美地。
10、分男女生演唱,點唱。
11、學生試吹瓶罐,模仿螺號聲,在歌曲合適處加入伴奏(將學生分成兩大組,交換唱奏)
12、分小組唱,奏練習。
13、各組推薦兩名學生作唱,奏表演。
三、課堂小結:
這一課的學習,大家的積極性高,主動性強,進步很快,還希望你們多利用課余時間練習,一定要背熟歌詞。
教學反思: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 #教案#導語】中國一共有55個少數民族,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由于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 等。準備了以下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快樂的潑水節》。
教學目標: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樂的潑水節》。
2、初步了解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并產生進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對音樂的親近感。
3、學會幾個傣族的舞蹈動作,隨音樂表演。
教學過程:
1、導入:(播放潑水節的錄像片段)
師:我們今天將學唱的歌曲就是表現傣族人民潑水節情景的。
2、學唱歌曲《快樂的潑水節》
(1)教師范唱或播放范唱帶,使學生對歌曲的內容、情緒、音調、節奏、速度有所了解。
隨范唱的錄音學唱歌詞。注意區分“X.XXX”“XXX.X”這兩種不同的節奏和第二段歌詞“人人都像只∣小水鳥∣”節奏的正確。難點是結束句中“哎羅”兩字,起于第二拍的后半句,可用指揮手勢予以提示。
(2)引導學生分析樂譜,哪兩個樂句節奏完全一,音調也大多相同,兩處不同的音調你能唱準嗎。
(3)學唱第一、二樂句的歌譜,可結合運用聽唱法。
(4)隨伴奏帶再學唱幾遍歌詞。
(5)介紹傣族樂器鑼與象腳鼓的斗爭,部分學生可用大鑼和鈴鼓模仿其音響。
3、學生幾個傣族舞蹈動作,隨音樂自由表演。
傣族人民與其他少數民族一樣,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動作很有特點,也不難學,請同學們跟著老師學跳幾個傣族舞蹈的動作。
三、音樂活動:當學生初步學會后可讓他們伴隨《快樂的波水節》的音樂自由起舞,也可以作些即興的變化,教師還可以再找些傣族風格的樂曲來代替《快樂的潑水節》,這不但可使學生更增添興趣,而且可讓他們更多地接觸傣族風格的音樂。
四、最后在邊唱邊舞蹈中結束全課。
教學反思:
學生對本課有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唱歌時感情投入,歌聲整齊,音樂活動積極參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欣賞彈撥樂合奏《塔吉克的節日》和中阮獨奏《火把節之夜》。
教學目標:
1、繼續培養良好的傾聽音樂的習慣,能隨音樂展開豐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塔克族及該民族樂器常用的民族樂器鷹笛和手鼓,了解火把節的概況和民族樂器的中阮。
3、學習演奏手鼓,為樂曲伴奏。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表現傣族潑水節歡快情景的歌曲《快樂的潑水節》,今天我們要到傣族的山鄉去“旅游”,參加他們的火把節。現在我們先來欣賞中阮獨奏《火把節之夜》。
2、欣賞中阮獨奏《火把節之夜》
提出要求:同學們已經到了四年級了,今后欣賞的樂曲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聽,器樂曲沒有歌詞,該怎樣欣賞呢,首先能跟著哼唱幾遍,以后有一聽到這個主題就能說出這樂曲的曲名和作者,這也是我們欣賞音樂的重要目標派畝之一。再者,聽音樂時要根據樂曲的標題展開聯想和相象,想象越豐富,你對樂曲的理解就越深,對“對音樂語言”就越熟悉。最后,還要注意樂器的音色。
(1)初聽樂曲。隨教師學唱主題A,要求能初步記住。
(2)復聽主題A。
(3)復聽全曲,要求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象。
(4)完成課本上的作業:為A、B兩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語。
3、欣賞彈撥樂合奏《塔吉克的節日》
(1)簡介塔克族及鷹笛、手鼓。
(2)初聽樂曲。
(3)隨教師學唱主題,要求能初步記住,邊用“X.XXX”的節奏型為這一主題伴奏。
(4)學習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學生持手鼓實踐,部分學生模仿擊手鼓的動作。
(5)教師奏扮虧主題音樂,學生用手鼓伴奏。
(6)復聽樂曲。
4、小結:
教學反思:學生能專心投入的欣賞音樂,學習用手鼓塵缺森的為音樂伴奏。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那達慕之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鋼琴
教學目標:
1、了解蒙古族的節日那達慕。
2、初步接觸歌曲。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唱出氣勢。
3、能為結束句設計不同的力度變化。
教學重、難點:相關文化的滲透以及情感的啟發。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學生隨《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音樂進入教室。
2、師生問好。
二、新授導入
1、美麗的內蒙草原
師:“風吹綠草遍地花、彩蝶紛飛白鳥兒唱、一彎碧水映晚霞、駿馬好似草一朵、牛羊好似珍珠灑,啊!牧羊姑娘放聲唱,愉快的歌聲滿天涯。”(以《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為背景音樂)剛才我們聽到的音樂描寫的是哪里?
生:內蒙古大草原!
師: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綠色的草、五彩的繁花、白色的羊群、棗紅的馬,還有遠處緩緩起伏的丘陵和挺拔的白樺林。這就是盛夏的內蒙草原,從廣袤的內蒙古大草原,到空靈的藏北大草原,從絢麗的木蘭圍場,到優雅的巴音布魯克。然而,柔美的漂亮并不是草原的,它還有陽剛的豪放。讓我們一同走進蒙古大草原領略他的美麗與豪放……(播放課件,隨課件帶領學生觀賞草原美景,并由學生匯報交流相關的民族文化。如:地理位置、生活習慣、服飾、節日等等)通過學生的匯報、教師的及時補充,結合課件給學生聽覺和視覺的刺激,帶領學生了解蒙古族,引發學習興趣后引導到蒙古的節日。
2、熱鬧的那達慕
師:你們知道蒙古最盛大的節日是什么嗎?
生:那達慕!
初聽環節,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認真的聆聽《那達慕之歌》,了解旋律理解歌詞內容。
師:歌中寫了什么?(請同學讀詞)
師:從中你了解了哪些“那達慕”的情況?
生:人們要穿好節日的服裝!有騎馬比賽!參加那達慕的人很多很多,節日的場面很熱鬧!晚上人們載歌載舞、拉馬頭琴慶祝節日……。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除了這些你們對這個盛大的節日還有更深的了解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查找到的相關資料,并以小組為單位作匯報。
(播放課件,《那達慕之歌》作背景音樂)學生進行小組匯報,進行信息交流。
教師結合課件作補充,讓學生了解“那達慕”的來歷、節日活動內容、現在的“那達慕”等信息。那達慕,蒙語,意為游戲或娛樂。是集祭祀、競技、娛樂和祝福于一體的民族體育盛會。
教學反思:
學生唱歌時感情投入,歌聲整齊。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音樂活動《歡騰的那達慕》。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對少數民族節日的向往之情。
2、培育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創造能力。
教學過程:
1、導入
今天我們要請同學們自己來組織、參與盛大的那達慕大會,請大家看課本,其中有摔跤、*、射箭、唱加油歌等五個部分的內容,這幾個部分的內容都要求同學們與伙伴合作,共同來創造、來表現,比如摔跤,課本上規定了節奏X—∣XX∣X—∣X0∣,還規定了只能用56123五個不同的音,但也可以只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兩個,因此,就有多種可能性,就要看同學們的創造精神如何了,例如:1=F2/4
5—∣55∣55∣50∣5—∣65∣6—∣50∣1—∣56∣1—∣50∣
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
1—∣66∣5—∣60∣
嗨嗨嗨嗨嗨
又如射箭,課本中只規定用X—∣X00∣X—∣X00∣的節奏,X—是表現箭飛出去的聲音;X0是表現箭中靶的聲音,現在請同學們用打擊樂器來模仿,這就要動腦筋了,可能要用上許多非常規的演奏方法,這就培育了我們的創新思維。還要請同學們注意第21頁的排成圈狀的圖片,這圖片表明了活動的路線,但既可以是順時針,也可以是逆時針,從加油歌開始,中間插入摔跤、射箭、歌唱、和*,最后在加油聲中結束。現在請同學們分成四組,大家共同商量設計活動如果進行,每個組里誰表現摔交,如何伴唱,誰表演*,誰來用打擊樂器伴奏,如何伴奏,誰表演射箭,誰來用打擊樂器模仿其聲音效果,如果模仿,誰來唱《那達慕之歌》,其他的人干什么,誰來唱加油歌,是固定還是不固定,一共要唱幾遍等。
2、學生們分四組,相互交流、商討,共同設計,教師巡回指導、啟發,但應尊重學生的意見,不要搞成千篇一律。
3、學生分組表演,師生共同評價。
4、綜合四組的表演,即讓四組的摔交、射箭、歌唱和*共同表演,拉拉隊共同唱加油歌,形成*。
教學反思:學生在音樂活動中積極參與,有創新能力。
《踩雨》 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踩雨》是湖南文藝出版社四年級上冊的一首演唱歌曲,表現了一個少年在夏日的雨里踩著雨花在玩耍的情景,富有想象的歌詞與歡快的旋律相結合后,使歌曲更具有童趣、樂觀、浪漫的氣息。
教學分析:
歌曲《踩雨》分三個層次描繪了孩子們夏日在雨中踩著雨花玩耍嬉戲的情景,塑造了孩子們輕松、活潑、可愛的形象,反映了他們熱情純真的童心世界。歌詞的詞意充滿著童趣,聽“踩雨呀!踩雨呀!”,這是孩子們興高采烈地發出的呼喊聲。特定的象聲詞“沙里格沙”指伏、“叭里格叭”親切而通俗。富有想像的歌詞與歡快的旋律結合后,使歌曲更具有童稚、樂觀、浪漫的氣息。
學生分析:
四年級學生正處于十歲這個階段,他們的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擴展,體驗、感受與探究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這時的他們已有自己的思想觀念。教師因注意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受,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藝術魅力吸引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體現生本理念。
二、設計理念:
在教學中,始終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體差異。音樂課的教學課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鼓勵音樂創造,完善評價機制。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甜美輕松的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活潑歡快的情緒。
2、能力目標:創編動作,隨音樂即興表演,培養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能感受到雨帶給人們的遐想,讓孩子們更加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音樂。
教學重、難點:學唱歌曲,感受雨和音樂的美妙,能輕松甜美的演唱歌曲。
四、教法、學法:
從新課標倡導的理念出發,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1、體驗探究法2、合作學習法3、模仿學習法4、媒體演示法
五、設計流程:
本課選擇了人教版第九冊第七課《雨花》中《踩雨》一課為教學內容,以“雨”為主線,按“聽雨——賞雨——唱雨——踩雨——戲雨”為線索,對整堂課進行設計,力求讓學生感受自然美、音樂美、創造美。
教具準備:多媒體播放器、音效光盤、錄音機、磁帶、電子琴、學生準備自制樂器
六、教學課時:第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課前播放鋼琴曲《雨滴》,營造課堂氣氛。
2、聽上課鈴,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授課過程:
課前導入:
1、教師設問:“在這段優美的鋼琴曲中你能聽出什么? 請你塵拆看,它描述了什么內容。”
2、教師敘述:“其實我們生活的環境就象是有一個交響樂團,每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時刻演奏著不同情緒的旋律,我采集了一些聲音樣本,你能聽出它們是什么聲音嗎?”
過程:運用多媒體播放音效光盤
內容:雨滴 p輕巧
大雨 f強
雷雨 ff猛烈
要求:[1]“你能聽辨是什么聲音嗎?”
[2]“你能比較并說出強弱嗎?”
[3]“你能用嘴模仿出它們的聲音嗎?”
[4]“沙沙沙、嘩嘩嘩,這些聲音能構成美妙的音樂嗎?”
引入:“小的時候,老師特別喜歡在夏天的雨后和附近的孩子一起在水里奔跑嬉鬧,有時干
脆脫了鞋赤腳踩水,一雙雙小腳丫在水里跳來跳去,追逐打鬧。夏日的雨聲“沙沙沙”;赤著腳丫踩在雨中“叭叭叭”,這聲音構成了美妙的音樂。今天,老師把我心中一段最美好的童年回憶帶給你們,聽!…唯兄攜…”
【設計意圖】教師從聽鋼琴聲音入手,讓學生從聽覺上感知音樂,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聆聽:播放《踩雨》
1、初聽提示:“歌曲給你帶來了什么樣的感覺?表現了怎樣的情景?”
組織:簡短討論
2、復聽提示:“感受歌曲情緒,注意樂句之間異同之處。”
組織:簡短討論
【設計意圖】繼續從聆聽入手,讓學生對音樂有一個整體的感受過程,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唱譜過程:
1、模唱:“誰能模唱開始的四小節“沙里格沙沙……”的曲調? 說明他既聽的認真,而且記憶力又非常強!“
旋律:3 23 2 5 ∣ 2 21 2 0 ∣ 3 23 7 67 ∣ 1 1 1
0∣2、教師范唱曲調,學生隨琴視唱曲調,期間教師要及時糾正錯誤并指導學生對前四小節連音與斷音進行比較,以及力度的把握。
2、“我相信全體同學能自學唱出前面12小節曲調,注意輕聲唱,不要影響周圍同學。”
3、“聽琴彈接下去的8小節。尤其是這8小節中的最后兩小節曲調,有些難度,有一個什么節奏?”
組織:簡短討論
講解并指導學生進行切分音、附點、前松后緊音型的學習和演唱
4、把歌曲的20小節曲調連起來唱一唱。
5、“最后8小節曲調不難,但注意有兩小節稍有變化,要看仔細,唱準確。”
6、“讓我們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把全曲連起來進行演唱。”
7、鼓勵:教師要及時的鼓勵學生
【設計意圖】由聽到學唱歌譜,一層一層的深入,由易到難的逐步學習知識。
唱詞過程:
1、聽辨相同旋律,聽后指出并模唱。隨琴唱一唱詞
[1]老師唱,請學生比較用哪一種方法唱這首好?
第一種:連貫不斷續
第二種:飽滿有顆粒性像下雨的感覺
[2]討論用怎樣力度演唱?(mf )
2、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聽范唱模唱。
要求:請你帶著歡樂、活潑的心情,表現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唱好這首歌。 3、小結:“?沙沙沙、叭叭叭?這是多么美妙的音樂啊! 聽完這首歌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充滿童趣的圖畫。”
4、“我們大家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作為一次藝術實踐活動,輕松地、甜美地唱一唱。” 【設計意圖】學習音樂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學唱歌曲,教師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很容易的進入學習狀態,并很快的學會歌曲。
表演過程:
1、討論歌曲情緒“誰在雨過后踩過雨,你的心情?”
2、教師:“我想了一個好注意,可以在現場就感受一下踩雨時叭叭叭的聲音快樂,請在句末處加上“XX”,用自制樂器或用雙腳輕輕拍打地面,并用剛才我們所說的心情唱一唱這首歌。”
譜例:3 23 2 5 ∣ 2 21 2 XX ∣ 3 23 7 67 ∣ 1 1 1 XX∣
3、隨音樂伴奏完整演唱歌曲,并用自制的下雨音響為歌曲伴奏。
要求:邊唱邊用神態動作……表現你對音樂發展過程的感受。
4、教師:“同學們的臉上浮現的笑容真好看,大家想像著“踩雨”的情景,來一次藝術實踐活動,用我們身邊的自制樂器或其他表演形式(唱、跳),重現“踩雨”的情景,我們開始吧。”
5、分小組討論,師巡視指導。
6、展示、評價。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拓展延伸,為了提升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音樂的感受力與表現力。
課堂小結:
教師:“大家表現的真精彩,老師被你們帶回了童年,在雨中踩雨,你們一定也經歷過這樣愉快的游戲。雨聲、踩雨聲、笑聲編織成一首動聽的交響曲。只要我們留心,相信大家能聽到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更多創作靈感與快樂。”
課后延伸:
1、“雨滴帶給人們遐想,課后讓我們尋找并創作自己的音樂作品,主題《雨》,我們可以在下節課進行創作展示。”
2、構思:從命題出發構思內容框架。根據框架選用素材進行創作。
3、要求:根據本課內容學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各人找自己伙伴或單獨發揮自己的想像,創作音樂——命題創作。
4、說明:因為是命題的自由創作,所以各種形式不限。
如:用各種音響的先后交織出現,組成一幅《狂風暴雨》;再如:用數首表現“雨”的歌曲串聯起來,加上打擊樂器、串聯詞等。還可以小品形式、藝術造型、舞蹈等等各種藝術形式進行創作。
板書:
童年的歌--《踩雨》
1、旋律:3 23 2 5 ∣ 2 21 2 0 ∣ 3 23 7 67 ∣ 1 1 1 0∣
譜例:3 23 2 5 ∣ 2 21 2 XX ∣ 3 23 7 67 ∣ 1 1 1 XX∣
2、切分音、附點、前松后緊音型
3、力度符號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聆聽多種“雨”為主題的音樂,能感受不同的構思,不同旋律,風格情緒的變化。
2、能力目標:孩子們能用歡樂、活潑的情緒演唱歌曲,表現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嘗試用所學的音樂表現手法為歌曲伴奏。
3、情感目標:通過欣賞歌曲《踩雨》,學生能在音樂中感受體驗踩雨的歡樂情緒,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二、教學重點:
感受歌曲《踩雨》 不同的構思,不同旋律,相同內容,風格情緒的變化。
三、教學難點:
體驗表現生活與歌曲中踩雨的歡快
四、教學流程
1、組織教學
播放鋼琴曲《雨的印記》樂曲,學生隨音樂自由律動進教室
2、聽雨
1)、猜謎導入
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采用猜謎語的形式,引出“雨”,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情境,激起學生的好奇和興趣,
2)、聆聽各種雨聲
感受音樂的強弱變化。調動他們的視聽覺、情感同時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
3、 賞雨
欣賞歌曲《踩雨》
模唱如(“沙沙沙”“嘩嘩嘩”)、聆聽、對等靈活多樣的方法,讓學生感受體驗歌曲《踩雨》的三個層次所表現的不同情緒,并通過表演等形式來表現歌曲歡快,愉悅的氛圍。
4、踩雨
1)學唱歌曲《踩雨》
聽唱法學唱歌曲,培養學生聽、唱的能力;
2) 視唱《踩雨》樂譜,
3)、采用其它“雨聲”演唱,避免演唱的疲勞,同時更加熟悉歌曲的旋律
五、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