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七年級生物復習提綱(上冊)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其范圍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及巖石圈的表面。生物圈為生物提供了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等基本條件。植物通過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枯葉枯枝腐爛后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也能改良土壤,蚯蚓則有助于土壤松土。生態系統的概念是在一定地域內,那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七年級生物復習提綱(上冊)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6、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二、調查的一般方法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三、生物的分類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1、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3、環境對生物的影響(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探究的過程、對照實驗的設計(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還有競爭關系、合作關系4、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后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5、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
初一上冊生物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緒論:生命是宇宙中最高級的一種物質形態;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是農學、醫學、林學、環境科學等學科的基礎。也是當今最前沿、最具發展潛力的一門科學。
第一章 認識生物一、生物的六種基本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應激性)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這些生物特征可用來判斷生物與非生物。
二、調查的一般方法步驟:
1、選擇調查范圍→2、分組→3、設計調查路線→4、調查記錄→5、歸類→6、整理(調查報告)。
三、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生物圈:地球表面適合生物生存的一薄層叫生物圈。生物圈由地球表層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厚度:海平面上、下各10公里共20km;
包括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飄浮的細菌等;水圈的大部: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和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也是人類的立足點。生物圈為生物提供的六種基本條件是相同的,即: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知識點1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學時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
2、生物具有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綠色植物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自造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機物(2)生物能進行呼吸鯨魚噴水(3)生物能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 人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將廢物排出體外;植物落葉(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葵花朵朵向太陽(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機器人、鐘乳石、珊瑚都是非生物;珊瑚蟲是生物。
3、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調查要有明確的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選取一部分調查作為樣本,調查常用的方法是抽樣調查;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去圖書館查閱書刊報紙、拜訪有關人士、上網搜索;資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圖片、圖標、音像資料。
4、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將生物歸為植物、動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環境將生物分為陸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按用途可分為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七年級生物復習提綱(上冊)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其范圍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及巖石圈的表面。生物圈為生物提供了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等基本條件。植物通過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枯葉枯枝腐爛后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也能改良土壤,蚯蚓則有助于土壤松土。
生態系統的概念是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如一片森林或一塊農田。生態系統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則包括陽光、水、空氣和溫度。生產者通常是數量最多的環節。
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它們共同構成了物質和能量的循環。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有毒物質則會沿食物鏈積累。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能力有限,過度破壞會帶來生態平衡的破壞。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是全球性的。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觀察植物細胞的實驗過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葉綠體和液泡等部分。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有相似之處,但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和液泡,而動物細胞沒有。細胞中的物質分為有機物和無機物,有機物如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無機物如水、無機鹽、氧等。
初一復習提綱
一、 1、生物的特征:(1)、除病毒外,都由細胞構成;(2)、能夠生長(由小長大);(3)、從外界不斷地獲得物質和能量,并把體內產生的廢物和沒有利用完的物質排出體外。(4)、能生殖(產生自己的后代);(5)、有遺傳、有變異;(6)、對外界刺激能夠作出一定的反應;(7)、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2、自然界的物體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生物,一類是非生物。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
二、 1、環境中直接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做生態因素,它又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水、溫度、空氣、土壤等。 2、生物科學研究的是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
三、 1、若在顯微鏡下出現一個污點,轉動目鏡,污點動,則污點在目鏡上;移動玻片標本,污點動,則污點在玻片標本上;轉動目鏡、移動標本,污點都不動,則在物鏡上。2、取送顯微鏡時,要一手握鏡座,一手握鏡臂。3、在轉動粗準焦螺旋使物鏡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壞玻片標本。3、用顯微鏡觀察的材料必須是薄而透明的。4、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物體實際放大倍數是:物鏡放大倍數X目鏡放大倍數。
四、 科學探究是人們主動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信息途徑之一,通常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等方面。
以上就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的全部內容,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二、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第二節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一、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 二、 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中考卷子的題目理解掌握) 三、 探究的過程:1、發現問題、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