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目前中國著名音樂家 著名音樂家的故事200字 中國著名音樂家 音樂鑒賞聽后感800字 中國著名音樂家及代表作
1、冼星海《黃河大合唱》
(1905—1945)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創作生活約10余年,共作歌曲數百首(現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曲2部、管弦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創作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是多種多樣的群眾歌曲?!饵S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2、聶耳《義勇軍進行曲》
聶耳(原名聶守信,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中國音樂家,字子義(亦作紫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拔囊暂d道,詩以言志,樂乃心聲”。
聶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個特定的民族危亡時代所造就。那些鏗鏘有力的音符,也都是當時環境下人民的心聲。
3、王洛賓《老鄉,上戰場》,《洗衣歌》。
先后創作了《老鄉,上戰場》、《洗衣歌》、《風凌渡的歌聲》、《奴隸之愛》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華北前線,鼓舞了許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他創作的《康定情歌》、《半個月亮爬上來》、《瑪依拉》、《在那遙遠的地方》、《阿拉木汗》、《亞克西》、《達板城的姑娘》、《薩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其中許多歌曲被編入大學聲樂教材。
4、賀綠汀《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
(1903—1999)原名賀安卿,又名賀抱真、賀揩等。解放后,賀綠汀先生將主要精力放在音樂教學上。他一直擔任上海音樂學院(新聞)院長的職務,并創辦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和附小,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音樂人才。如敬如
他共創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曲,200多首歌曲,6首鋼琴曲,7首管弦樂曲,25部電影音樂及140余篇論文、譯作等,還出版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等。他的歌曲《游擊隊歌》、《墾春泥》、《嘉陵江上》,在抗日戰爭期間流傳至海內外,是音樂會和歌詠活動中的傳唱不衰的曲目。
他的器樂作品以鋼琴獨奏《牧童短笛》、《搖籃曲》,管弦樂曲《森吉德瑪》、《晚會》最為著名。他的創作,構思嚴謹周密,結構完整緊湊,手法簡潔洗練,感情真摯稿轎自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5、張曙《日落西山》
(1909—1938)1926年入上海藝術大學音樂科,后入國立印專主修聲樂。是左翼音樂活動的主要骨干。作有歌曲200余首?!度章湮魃健?、《丈夫去當兵》、《打豺狼》、《洪波曲》等廣為傳唱。1938年在桂林死于日本飛機的轟炸中。
6、黃自《抗敵歌》,《旗正飄飄》。
(1904—1938)1929年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音樂系。是近代有重大影響的音樂家。其合唱作品以《抗敵歌》、《旗正飄飄》流傳最廣,他還創作了我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及多首藝術歌曲學生歌曲、兒童歌曲、電影歌曲。器樂作品有《懷舊》、《都市風光幻想曲》兩部交響樂。
7、陳鋼《梁山伯與祝英臺》
(1935-) 上海市人。從小跟父親陳歌辛學音樂,十歲起隨匈牙利鋼琴家伐勒學鋼琴。建國后入部隊文工團,十五歲開始音樂創作,曾經寫過一些無伴奏合唱和鋼琴渣啟間奏曲等作品。1955年進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從師于丁善德、桑桐和蘇聯專家,畢業后留校任教。
大學四年級時,與何占豪合作寫了蜚聲國內外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后又編寫了《苗嶺的早晨》、《我愛祖國的臺灣》、《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清水江戀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樂作品。
8、華彥鈞《阿炳曲集》
(1893-1950)民間音樂家。小名阿炳,江蘇無錫東亭人,當地雷尊殿道士華清和之子。華清和號雪海,擅長演奏各種民間樂器,尤精于琵琶。華彥鈞自幼從其父學習音樂。他四歲喪母,二十一歲患眼病,三十五歲時雙目失明。
在無錫市以沿街賣唱和演奏各種樂器為生,飽嘗人間的苦難。阿炳的器樂演奏深為群眾歡迎,其超群技藝,早在十八歲時就已被當地的道教音樂界看好。曾廣泛學習各種民間音樂,能超脫狹隘的師承和模仿,根據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創作、演奏各種器樂曲。
但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于種種原因未能流傳于世。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等得以保存下來,并成為中國民族音樂殿堂中的瑰寶。
1950年,所演奏的六首樂曲曾被錄音,并由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將其記錄整理,編成《阿炳曲集》(音樂出版社1956年出版)。
參考資料來源:-音樂家
李隆基:唐代音樂家,他也是我國古代第一位皇帝音樂家。精通琵琶、橫笛等絲竹樂,尤喜擊羯鼓,稱之為"八音之領袖"。他擅長演奏羯鼓和山陸歲橫笛逗睜,創作改編了《夜半樂》、《小破陣樂》、《霓裳羽衣曲》等。建立了唐代音樂機構教坊、梨園。悉核
郎朗毀卜掘是第一位與柏林、維也納、美國五大等所有一流樂團長期合作,在全世界所有的著名的音樂廳舉辦個人獨奏會的中國鋼琴家。年僅22歲的他,已成為繼霍洛維茲和魯賓斯坦之后世界鋼琴界的又一位領軍人物。郎朗的弊瞎音樂才華以及熱情奔放的纖核性情相得益彰,使他成為古典音樂最理想的詮釋者和年輕人心中的偶像。
中國著名音樂家是李叔同。
李叔同是我國最早的近、現代音樂家、作曲家。他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杰出的作者,而且較早注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
他于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數臘告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昆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
曾創辦我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薯明教育功能。同時發表了《我的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余首。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后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選作插曲或主題歌。
相關局頌內容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后,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后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范學校(后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并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師圓寂于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
以上內容參考:-李叔同
專門從事音樂活動,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的成功人士。 例如:莫扎特,貝多芬等等。音樂家,是個廣泛的名詞,簡激游伍明的說,就是專注于音樂領域中的藝術家。他包括了全世界創作音樂的人,明或和演奏音樂的人。唱歌的人也算是音樂家。但磨滑他們有特別的名字是歌唱家